論文資料

電子遊戲的進化史

電子遊戲在1970年代開始以一種商業娛樂媒體被引入,成為1970年代末日本、美國和歐洲一個重要娛樂工業的基礎,電子遊戲早期是以主機運算、圖形性能、以及主要儲存媒介為世代區分標準。平均一個世代歷時五、六年,第一世代,遊戲主要是能用手柄控制電視屏幕上光點移動的裝置,只能玩特定一種的遊戲,第二世代,遊戲機可以讀取透過卡夾裝載的遊戲,一台遊戲機可以讀取數種遊戲,第三世代之後不只以手柄來控制遊戲機,本來是以卡夾來讀取遊戲改以光碟片來讀取遊戲,遊戲類型開始多樣化、網路化、遊戲機可攜化、遊戲開發專業化,遊戲漸漸的被大眾所接受,成為現今熱門的娛樂活動。

 

第一世代

Color TV Game 系列、Game & Watch系列、Donkey Kong系列(後期大家俗稱的第一代超級瑪莉)

 

第二世代

FC遊戲機(紅白機)Game Boy(第一代掌上遊戲機)SNES系列(超級FC遊戲機)

 

第三世代之後

Game Boy Pocket系列、任天堂64 (N64)PS系列、XBOX系列、任天堂系列、

Wii系列、NDS(觸碰式掌上型遊戲)PC GameOnline Game

網路遊戲的成功關鍵

 

網路遊戲大概在1996年開始在台灣萌芽,剛開始時遊戲業者是進攻高中至大學年齡的遊戲玩家,所以剛推出的網路遊戲以點數卡儲值或者購買序號居多,至2001年天堂Online Game在台灣推出後,受到青少年的熱愛,使玩遊戲的年齡層擴大,不只有高中大學生玩網路遊戲,小孩老人也加入了玩網路遊戲的行列,網路遊戲能在休閒活動鶴立雞群有幾點重要的原因:

 

第一點便利性高,不管在家中、車上、任何地方,只要有網路就可以即時連線。

 

第二點費用普及,遊戲消耗費用學生族能負擔的起,上班族甚至拿大錢買虛擬寶物。

 

第三點遊戲類型多樣化,有不同遊戲的選擇能滿足喜好不同的人。

 

第四點宅經濟的趨勢,許多人都不想出門,留在家裡玩網路遊戲也能紓解壓力,網路遊戲在台灣存在了13年了,現今已白熱化,許多遊戲業者都搶著惘路遊戲的這塊大餅,能推出新網路遊戲擊敗其他業者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。

 

 

論文請勿抄襲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lazer64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